Index

Markdown文件是如何被翻译成HTML的 #

Markdown是一种文件格式,也是一种约定的语言。 之所以大受欢迎,是因为Markdown其简洁的语法。 不仅让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专注在内容创作上,让读者流畅的进行阅读。 还可以将内容直接发布到互联网上,方便传阅,让作品可以轻松的接触到更多的读者。

如果只是为了写作,传统的文本编辑器提供了更强大的样式支持,哪怕是高要求的印刷出版物,一样可以百分百支持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将文章放到网上已然成了一项基本需求。

而传统的文本编辑器上网的能力似乎不能满足现在的普遍需求。 一是这些强大的编辑器通常出自某一家大公司,并不是行业标准。 种类繁多不说,各家标准也不同,还没有全部公开,这些都让浏览器团队有心无力。

如果说只是要将内容放到网上,那传统的HTML不行吗? 这就是浏览器钦定的格式啊。 确实如此,HTML是方便了浏览器解析、渲染和展示,但对于写作者来说,并不友好,光标签种类就几十种,更不要提各种不同标签的属性了。

在这种左右两难的背景下,Markdown站了出来。 用简洁的语法替代了相对复杂的HTML,让创作者能更专注在内容创作上。 将标准开放,让大家参与其中,可遵循标准,也可以自定义标准,慢慢的也出现的统一的标准。

Hugo支持的就是Markdown语法,那Hugo是如何将Markdown语法文章翻译成HTML文本的呢?

通过查看最新的Hugo源码,我们发现Hugo将默认的Markdown解析器设置成了Goldmark。

那我们的疑问就变成了:Goldmark是如何将Markdown转换成HTML的呢?

Goldmark工作原理 #

根据 Goldmark的介绍。 Goldmark遵循了 CommonMark 0.30规范。 用AST(Abstract Syntax Tree)结构对内容进行了解析。

要想知道Goldmark的工作原理,得先弄清楚CommonMark和AST这两个知识点。

CommonMark 0.30 #

说到CommonMark规范,大家可能不了解。 但说到GitHub Flavored Markdown,相信大家都有过使用经验,其实GitHub Flavored Markdown就是基于CommonMark规范演化而来的。

细节在 CommonMark Spec 0.30中都有很清楚的描述。 下面我们从领域知识的角度,来进行解读。

让我们从一个例子开始:

A paragraph
with two lines.

   indented code


> A block quote.

上面是一段用Markdown语法编写的文本信息,在解析阶段,会被解析成AST,如下图所示:

Example

Goldmark先将文本信息读取到内存,如上图左所示。 那Goldmark是怎么解读这段文本的呢?

对于字符流的处理,有的是按字符一个个进行处理的,如JSON解析。 有的则是按行进行处理的,如配置文件。

通过Commonmark Spec中的 解析策略可以看出,是按行处理的。

那我们上面的文本就会按下面的顺序,以行为单位进行处理:

Lines

结合我们的MD写作习惯,让我们回想一下,是不是很多格式需要用换行来辅助说明。 比如段落,我们可以以每个句号为一行,可以换行,只要没有空行,就认为这些句子都是一个段落。 如果想要另起一个段落,直接用空行分隔就行。

在读取到了这一行行内容之后,要做怎样的处理呢?

同样是在CommonMark规范中的解析策略中可以了解到。 解析分为两步,首先是按Block将所有的行进行分类,这些行分别能组成什么类型的block。 按block将行处理完成后,就要对行内的信息进行处理了,在规范中将这些信息称之为inline信息。

上面出现了两个领域概念,一个是block,另一个则是inline,那规范里又是怎么定义这两个概念的呢?

Blocks and inlines章节,我们可以看到具体的定义:

  • Blocks: 一个文档是由一系列blocks组成的
  • Inline: 有一些block可以包含其它的block,而另一些block则包含inline内容,如text, links, 加粗text等等

也就是说,在规范里,我们将一个MD文件称之为document,document是由block序列组成的。 其中有的block可以包含其它block,有的block则包含inline相关的信息。 在规范中也有给这两种block相应的名称。 能包含其它block的block,我们管它们叫container block。 只包含inline信息的block,我们管它们叫leaf block。

其中container block有Block quotes, List items和Lists,这些block都可以包含其它block。

再看Leaf blocks,有Setext headings, Indent code blocks, Paragraphs等等。 这些leaf blocks可能包含inlines,如Links, Images, Textual content等等。

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上面的文本信息转换成相应的block和inline了:

Document

将文本信息解析成领域语言后,我们还需要用AST对解析后的信息进行存储。

AST #

AST也就是Abstract Syntax Tree - 抽象语法树。 是一种数据结构,它可以用来存储有一逻辑关系的字符集。 还可以利用树状结构来存储一些逻辑关系。

来举个例子:

Source Code AST

我们将解析完的源码用AST来表示就如上图所示。 在源码中,我们将解析完的序列叫Statement sequence,像while和return都是statement。

在while中,有判断条件也有body。 在树状结构中,第一个子结点则是状态条件,另一个结点,就代表了body。

先看状态条件,这是一个比较操作。 其中操作符是不等号,操作对象则是变量b和常量0。

再看body对象,第一个分支也是一个条件判断,操作符为大于号,操作对象是变量a和变量b。 在这个判断条件中,body是if语句。 因为if, else可以成对出现,所以if判断语句肯定有一个判断条件,可能有两个body,一个是if body,另一个是else body。 上面的示例中就只有一个if body。 在if body中是一个赋值操作,赋值对象是变量a,运算操作是减法操作,运算减数是变量b,被减数则是变量a。

可以看到,通过AST结构,我们将上面的示例代码段解析成了状态序列,其中包含了基本信息和结构信息,为源码编译时提供详细信息。

通过上面的Markdown规范和了解到的源码AST示例,我们再举一个Markdown AST实例:

Markdown AST

上面的示例是我们Hugo Playground中的真实文本。 按照规范来进行解析,生成的AST如上图所示。

我们将得到一个完整的Document树,其中有两个block结点,分别是heading和paragraph。 这两个block结点分别又包含了各自的inline结点text,并拥有相应的值。

对CommonMark规范和AST有了了解后,我们来看看goldmark究竟是如何实现的。

goldmark的魔法 #

输入一段markdown文本,得到一颗AST树。 这是输入和输出,那要怎么设计能满足这一要求呢?

Concept

goldmark源码给出的答案是open block解析策略。 这在CommonMark规范中的解析策略中也有提到。 因为document是由block序列组成的,根据这一特点,我们可以通过深度优先算法,将block一个个按序解析完成。 虽然可能出现嵌套block的情况,但每一层结点的block同一时间只有一个。 这样我们只需要维护好这一处于开放状态的block就行。

Result

当我们解析到新block时,就将其一级级打开,同时关闭同一级刚打开的block。 这样我们就可以建立好上面的AST block树了。 可以看到根结点有三个子结点,分别是paragraph, ident code block和quote block,其中quote block是container block,还包含了一个paragraph。

为了帮助更进一步的理解,根据goldmark实现源码,我们来一步步的重现一下goldmark的实现细节:

Process

我们知道document是由block序列组成的。 goldmark也是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解析的 - 以block为中心,通过维护处于打开状态的block,一行行的进行解析。

在进入解析之前,处于打开状态的block为空,也就我们看到的[]Block, block结构中有两个指针,一个是AST结点,另一个是block解析器指针,初始化时都为空。

当读到第一行A paragraph\n时,根据这一行的起始特征 - 没有缩进,没有特殊符号。 判断为Paragraph结点类型,随既打开一个Paragraph结点。 并将新打开的结点添加父结点 - 根结点。 同时更新[]Block,结点指针指向新打开的结点p,同时记录下相应的解析器pser。 并将字符信息的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都以segment的形式,记录在结点的Lines中。

当读到第二行with two lines.\n时,因为当前打开的block是Paragraph,根据Paragraph特性,判断这一行仍属于当前打开block。 接着调用lastBlock.Parser.Continue继续处理这一行的信息。 打开paragraphParserContinue方法,可以看到,只要不是空行,解析器就把这一行以segment的形式,添加到结点的Lines中。 并返回状态Continue | NoChildren

当解析到第三行\n时,流程还是和上面一行一样,不同的是这一次,Continue在识别到内容为空行时,直接返回的状态是Close。 这时根据返回状态,总解析流程意识到Paragraph已完成解析,可以关闭block了。 处于打开状态的[]Block队列又恢复到初始化状态,AST结点指针和当前block解析器指针都归为空。

继续扫描新行 indented code\n,因为前面的4格缩进,这次识别出来的类型为Indent Code Block。 随既创建新结点c并添加到父结点 - 根结点。 同时更新处于打开状态的block序列[]Block

继续扫描下一行\n,和Paragraph不同的是,Indent Code Block是允许以空行分隔的,如 样例112所示。 这也就意味着,并不能直接关闭当前开放状态的block,而是继续扫描。

这时就到了最后一行> A block quote.\n。 通过识别到起始字符为>,通过查询关键字符相关的解析器,识别出这是一个新的block - Block quotes。 除了和上面将新结点添加到父结点外,还需要继续扫描后面的字符 A block quote.\n。 这时仍处于打开block流程中,继续打开新Paragraph block,发现这已经是最后一行后,打开block流程结束。 进入到关闭前一个block的流程,没错,这里关闭的就是之前的indent block。 这时流程发现再没有其它可以打开的block后,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,关闭当前所有处于开放状态的blocks。 从后往前,先关闭leaf类型的Paragraph block,最后关闭它的父结点container类型的quote block。

这样整个block解析流程就结束了,我们得到了上图左下角的AST数据结构。 根结点也就是Document结点下,第一层级有三个结点,分别是Paragraph, Indent, Quote block。 其中只有Quote block是container类型,可以包含子block,也就是第二层的Paragraph block。

动手实践 - Show Me the Code of Markdown #

通过CommonMD规范和goldmark的实现样例,我们掌握了Markdown的领域相关知识。 通过上面的梳理,进一步了解到了详细的转换流程。 下面我们自已动一动手,实现一个可以支持Heading和Paragraph block的解析器。 从理论到实际,出发吧,伟大的工程师啊!

可以这里尝试线上版本: Show Me the Code, try it yourself

实例代码:

package main

import (
	"fmt"
	"github.com/sunwei/gobyexample/modules/markdown/parser"
)

func main() {
	var r = newReader()
	d, _ := parser.Parse(r.lines)
	d.Walk(func(v any,
		ws parser.WalkState) parser.WalkStatus {
		b := v.(parser.Block)
		if ws == parser.WalkIn {
			fmt.Println("Walk in: ")
			fmt.Printf("%s\n", b)
		} else {
			fmt.Println("Walk out.")
		}
		return parser.WalkContinue
	})
}

type line struct {
	raw       string
	startChar string
}

func (l *line) Raw() string {
	return l.raw
}

func (l *line) StartChar() string {
	return l.startChar
}

type reader struct {
	lines []parser.Line
}

func newReader() *reader {
	return &reader{lines: []parser.Line{
		&line{raw: "### first blog\n", startChar: "#"},
		&line{raw: "Hello Blog\n", startChar: "H"},
	}}
}

输出样例:

# Walk result
# Start from root
Walk in:
&{%!s(parser.BlockState=2) <nil> []}
# In first child
Walk in:
&{ -
  {%!s(parser.BlockState=2)
  %!s(*parser.heading=&{})
  [%!s(*parser.headLine=&{first blog})]}
%!s(int=3)}
Walk out.
# In second child
Walk in:
&{%!s(parser.BlockState=2)
%!s(*parser.paragraph=&{})
[%!s(*main.line=&{Hello Blog
 H})]}
Walk out.
# Out root
Walk out.

Program exited.